綜合新聞
網站首頁  -  綜合新聞  -  正文
社會學系第十三期“喻晨學術沙龍”順利舉行

來源: 時間:2015-06-15 點擊量:

2015年6月14日上午,社會學系第十三期“喻晨學術沙龍”順利舉行。劉成斌老師作為特邀點評老師出席了本次活動。彙報人鄭進首先從自己的調查經曆入手,對《階級利益經曆與轉型時期工人的階級意識生成》文章的構思過程進行介紹。然後以湖南省X市的一家破産的國有化工企業的發展曆程,以及這一過程中工人的利益獲得與失去經曆出發,對工人階級意識形态生成的特點進行彙報。
彙報結束後,同學們和劉老師圍繞鄭進的文章提出一些問題和建議:
2013級博士劉丹肯定了論文的選題,并提出以下幾個問題:第一,關鍵詞“階級利益經曆”與“階級意識”都缺乏有效的界定,因此導緻文章的主題不夠明确,文章寫作過程顯得有點冗雜;第二,文章意欲探讨階級意識的生成機制,但論文中并沒有明确的提出機制是什麼;第三訪談對象的情況缺乏有效的介紹。
2013級博士羅豔認為文章存在兩個比較凸顯的問題,一是題目過大,兩個關鍵詞沒有解釋清楚;二是文章讀起來很吃力,文字功底欠缺。
2013級博士王勇認為文章存在以下問題:第一,調查方法沒有介紹;第二,階級意識這個關鍵詞缺乏有效的界定;第三,轉型之前是否存在階級意識,是不是應該做一下交代;第四,文章提到國家與市場的邏輯,但文中沒有寫明白這兩個邏輯具體如何起作用。
2014級碩士衛文凱認為文章中的身份認同、階級認同、單位認同之間的關系與區别需要做出解釋和說明。
2014級碩士江暢提出文章的重點到底在階級利益經曆還是階級意識的生成,對此文中沒有表達清楚,對階級意識的變遷過程論述不足。
2014級博士馬媛回應江暢的問題,認為文章并沒有去讨論階級意識在不同階段的發展過程,因此不需要去介紹這一問題。
同學們讨論之後,劉成斌老師基于這篇文章,從概念與問題意識、分析思路與研究邏輯、書寫策略三個方面,為學生如何撰寫文章提出非常寶貴的指導意見:
1、概念與問題意識。劉老師指出一個研究的問題意識是什麼,到底研究什麼,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對于一個研究的成敗好壞也起到了一半以上的作用。一個不好的選題,即使分析能力和文字把握能力出衆,也很難做出一個好的研究。學術概念在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中有什麼根本區别呢?劉老師認為在博士論文中,學術概念必須是一個分析工具,而不單單是一個描述性的工具,還可作為研究、分析框架。劉老師舉例介紹了李猛老師的“自然法”、劉世定老師的“占有”等文章寫作中,關鍵概念如何界定和作為分析框架來展開研究的。落實到鄭進的文章,則表現在階級利益與階級意識這兩個概念的使用之上。第一,階級利益與個人利益的區分。階級利益是從群體意義上講的,必須找到個人的利益與階級的利益的邊界;第二,階級意識也應該進行詳細的操作,找到其邊界,建議将階級意識的内涵界定為生存邏輯或飯碗邏輯,其外延為認同、身望比較等,并在寫作中結合案例具體對他們進行說明和闡釋。
2、分析思路與研究邏輯。劉老師指出文章中論述的利益經曆與階級意識關系,在物質決定論和地位參照論(相對剝奪論)上糾纏不清,并舉出了實例。文章如果單從物質決定論入手進行解釋,有很多問題是解釋不清的。劉老師以“訴苦”來進行解釋說明,認為一定要找出物質決定論之外,社會力量層面在這個過程所起的作用,在利益轉移背後還有哪些力量和建構技術起了關鍵的作用。
3、書寫策略。關于書寫策略,劉老師認為需要處理好兩個關系:一是處理宏觀與微觀的關系,劉老師建議走歸納路線而不是演繹路線。在文本中将階級意識這一個宏觀問題進行操作化,以此于利益經曆這一個微觀問題進行對接,從微觀工人的生命史入手,從工人個人的曆程中的細節來折射國家的宏觀變遷。二是事件與制度的關系。劉老師提出作為研究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研究立場,對于學術問題進行研究中一定要對于主流話語有一個堅定的立場。改革開放這一事業是國家從兼顧效率和公平兩個維度出發的,其價值和意義所在之處,宜将階級意識定位于人民内部利益協調問題。可以将階級意識的生産過程擺出來,将意識的生成作為舞台劇來書寫,理解它的生産過程,這是我們學者研究工人階級意識的責任,也是學者的本分。
劉丹和鄭進感謝劉成斌老師的辛勤付出與指導,感謝同學們的積極參加。如果有同學對鄭進所關注和研究的問題感興趣,也歡迎私下與他進行讨論交流。
  • 微信二維碼

地址: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珞喻路1037号 6774澳门永利東七樓6774澳门永利 
郵編:430074 | 電話:027-87543152  傳真:027-87543152
投稿郵箱:hust_soci@163.com
Copyright 版權所有 ◎ 6774永利(澳门)有限公司-Baidu百科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