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大學生活
——9月2日在社會學系2015級新生迎新晚會上的講話
孫秋雲
各位新同學,并各位家長、各位老師:
當我現在站在這個講台上面對這麼多洋溢着青春氣息卻又稚氣未脫的臉龐時,我的思緒不禁一下子回到了36年前的今天,想起了那時我剛到廈門大學曆史系去報到時的情景……。今天,我作為一個老同學,想用三句話跟新同學交流一下:什麼是理想的大學生活。
第一句話:年輕時立志要高遠。
我是1979年9月進的大學,與你們相比,我們這一代老大學生有很多地方不如你們,但有一點恐怕是你們比不了的。我們入學的時候,正是剛剛打倒“四人幫”不久,國家剛從“文化大革命”浩劫中蘇醒過來,百廢待興,我們有一種“建設國家,舍我其誰”的豪氣和精英意識。你們呢?入學之前忙着打聽學了這個專業好不好找工作?入學之後忙着向學姐學兄打聽本系畢業生的就業去向,心裡搗鼓着要不要轉系轉專業?如果你把讀大學的目标僅僅定位為找一個好的工作,謀一份好的職業,那麼你其實沒有必要來讀大學,更沒必要費那麼大勁來讀“985”大學。讀職業技術學院,甚至技校,就可以了。譬如去學電焊,或者去學做大廚,把這一門技術磨練精到,日後每年賺它個十幾二十萬沒多大問題;甚至不用多讀書,像農村有些能工巧匠一樣,把泥瓦匠、木工活操練好了,到城裡來打工搞裝修,賺得都比多數剛畢業的文科大學生多。但是,他們的職業決定他們在社會中的上升空間已經沒了,而你們不同,你們的前景無可限量!你們千辛萬苦考進了6774澳门永利社會學系,就是應該把自己的奮鬥目标定位為日後的社會精英,在社會各個部門從事中層及以上的管理工作。
剛才系主任丁建定教授已經例舉了我們系為國内相關高校培養了不少學術精英和部分院系領導的事實,據我所知,其實我系校友中還有人擔任了副部級、副省級領導,擔任廳局級和處級幹部的更多,資産億元以上的企業家也有。你們現在才20歲左右,二三十年以後你們中會不會出了總理?出個國家主席或總統?不是沒有這種可能的。年輕人就該有夢想!年輕的時候不做夢,難道要像我這樣成了老頭子了再來做夢?
我們年輕的時候,我們的老師勉勵我們“努力學習,将來為國家榮富強而奮鬥,做共産主義事業的合格接班人!”現在我當然不會用這種口吻說話,但作為未來的社會精英、未來的知識分子和社會脊梁,具備“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為萬世開太平”的雄心和氣度是應該的。從現在社會發展的實際情形看,擁有一套房子、一輛車子,有自己的小家子、生個孩子,過一種較為寬裕的安逸生活,如果沒有發生戰争,沒有發生大的社會動蕩,一部分同學30歲冒頭就可以實現,多數同學40歲以前就可以實現。按現在國人的生命預期,你要活到八九十歲,你的目标隻是這種小康生活,那你餘下的四五十年時間怎麼度過啊?年輕人就該有“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和“喝令三山五嶺開道,我來了”的英雄氣概。古人曾經說過:“取法乎上,得之乎中,取法乎中,得之乎下矣!”所以,同學們年輕時一定要立志高遠些才好!
第二句話:用主動、進取、挑戰性的方式學習。
你們進了大學,主要的精力和時間當然應該放在學習上,但大學的學習跟你們所熟悉的中學學習是完全不同的。中小學學習有欽定教材,有标準答案,老師教的就是正确的,應該全盤接受的。大學不是這樣的。大學裡可能有教材,但我個人認為大學文科不該有固定的教材,更沒有标準答案。老師們會把所授課程中主流的基本的理論和知識現狀告訴你,也會教你本門學科獲取知識的基本方法和途徑,你就必須慢慢地用所學的方法來檢驗既有的知識,包括老師教給你的知識,進行獨立思考和研究,以此來獲取新的知識。大學是傳承知識的地方,更是産生新知識、傳播新知識的地方。
這個星期一,我給大三的同學上課,碰到一個剛從美國伯克利分校交換回來的大四同學。我問她在那邊的感想,她說那邊的學生學習特用功,學霸特多,感覺壓力挺大的。我把這話傳給我們系的教務秘書,教務秘書老師說:“那當然啰。人家進大學之前玩了将近二十年,進了大學後當然該好好學。我們這裡是進大學之前學了将近二十年,進了大學後就該好好玩了呗!”同學們,你們不會真是這麼想的吧?如果你們不是王思聰,不是房祖名,家裡沒有大把大把的遺産等着你們來繼承,青春還是不要拿來揮霍,還是拿來奮鬥吧!
強調學習,并不是一定要你們每門課都去拿高分,化很多時間去琢磨教材,去琢磨怎麼應付考試。我1983年大學畢業後一直在高校工作,據我的體會和觀察,在學校裡考試門門都拿高分的文科“學霸”,到社會上不見得就是最有出息的,日後也不一定會事業做得很大。世界本是個複雜的球體,學校裡的每個專業、每門學科都隻是教你從有限的方面,有限的視角去觀察世界,去獲取知識,去理解社會,這些知識和獲取知識的方法對于你來說是基本的,是應該掌握的基礎性的東西,但這些知識和方法都還是比較淺顯、比較單一的,如果你化特别多的時間隻是死記硬背教材裡的這些東西,然後想靠這些東西去闖蕩社會,日後免不了一定會碰壁。因為社會是個綜合體,是個多棱鏡,你在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所要解決的問題,并不會管你是從哪個院系哪個專業畢業的!因此,同學們在學好本系專業課的同時,一定要廣攝博略,打開自己的知識面。為此,我一是建議你們有空時不要老玩微信、微博,一定要到圖書館去看書,看各類有深邃思想的,哪怕在别人眼裡它是雜書;二是建議你們有空去别的院系蹭課,找一些你感興趣的課程或你感興趣的老師的課程去旁聽;三是多聽學術講座。學術講座是個非常重要的學術交流平台,一般請來做講座的老師多是某個領域或某個方面有精到研究的專家,他(她)的演講有的是凝聚了他(她)畢生的研究功力,有的至少是他(她)近些年來的綜合研究心得,非常難得。有的同學可能會說“那我聽不懂也要聽嗎?”有的暫時聽不懂也不要緊,儲存起來,日後說不定就明白了,沒準還會影響你的一生呢!為什麼同學們要讀“985”院校?“985”院校最大的一個優勢就是它能請來一般院校請不動的各路名家大師,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來校做交流。這是一筆不可多得的資源和優勢,同學們要好好珍惜!
第三句話:以尊重、包容的态度處理好同學關系。
脫離了父母無微不至的呵護,走進了大學,這是新同學走向社會進行獨立生活的預演,因此同學們必須學會處理好各種社會關系。學校裡的各種社會關系其實還是比較單純的。首先是師生關系,系裡将來會給你們每個同學配備一個導師。但是,大學裡的導師不像中學裡的班主任,他們不會緊盯着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的。大學裡的導師,一般不會來主動管你,隻會在你學習、生活中遇到大的問題或選擇時,如果你主動請教,才給你一些建議和看法,而且不會要求你一定要做什麼、一定不能做什麼。因此,你們有空時可主動多聯系和接觸導師,給導師留下了解你的機會。你們以後要留學、找工作什麼的,沒準導師的一句話會影響你的一生呢!
不過,大學裡最重要的關系,是同學關系。大學正是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同侪的影響,遠甚于老師和家長。重點大學一般都是全國招生,你的同學來自“五湖四海”,具有不同的特點和烙印。如有的來自城市,有的來自鄉村;有的家境富裕,有的家境貧寒;有的性格豪放潇灑,有的敦厚悶騷;有的外表顔值高,有的裡子禀賦足。林林總總,不一而足。但是,你們都是平等的,要互相尊重,以包容、欣賞的态度處理好同學關系。我國老一輩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曾經說過:21世紀不同的人群和文化之間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其實同學之間的關系何嘗不也是如此?此外,同學之間的關系日後還是一筆非常豐富的社會财富呢!畢業以後十五年、二十年、三十年,大家再聚在一起,酒杯一端,“老同學、上下鋪”,那是一種怎樣的情懷?怎樣的鐵杆關系唷?沒準日後同學間事業上還有相幫相襯的時候呢!馬加爵事件大家知道吧?複旦大學投毒案大家知道吧?那是同學關系沒處理好的悲劇。
當然,大學裡的社會關系并不僅僅隻是自己院系裡的老師和同學,還有别的院系的老師和同學,還有學校别的部門的工作人員,你們也都要學會與他們打交道。因此,你們有餘力的話,鼓勵你們在學校裡挑一二個你感興趣的社團,去參加其中的活動,鍛煉自己的能力和情商。這方面就不再多說了。
也許有的同學會問:“老師,我在大學可不可以談戀愛啊?”和平年代,環境又這麼好,不談戀愛可惜了!但是,我不贊成你們過早地進入一對一的、封閉的兩人世界,那會限制你們的視野,妨礙你們能力的培養和成長。
大學是個什麼地方?大學是一個培養你具有獨立人格的地方,是一個培養你具有自由精神的地方,是一個培養你養成理性思維的地方,是一個培養你具有深切社會關懷的地方,是一個培養你與人相互尊重、包容相處的地方。如果你做到了這些,那麼,你的大學生活就是理想的大學生活。我希望,等到你大學畢業的那一天,你走到我面前微笑着對我說:“老師,謝謝您在我們新生季開學典禮上說的那番話,我沒有錯過理想的大學生活!在我心中:天大、地大、南大、北大,都不如我們華中大!”
好了,不能再啰嗦了。預祝同學們四年大學生活身體健康!心情愉快!學業有成!
2015年9月7日追記